
催眠如何協助改善成癮狀況–每一種成癮背後,其實都是一種求生的方式
成癮,不是你不夠好,是你太需要某些東西了
成癮行為並不是因為意志薄弱,而是內在缺乏一個能承接自己情緒的空間。它常常深藏著心理、情緒甚至身體層面的根源。無論是物質成癮(如酒精、尼古丁、藥物),還是非物質成癮(如購物、性愛、社群媒體、賭博),其本質都是「過度依賴某種刺激來逃避內在的痛苦」。
許多人並不知道,成癮行為來自於過往沒被看見的壓力,例如童年失落、壓抑情緒、關係創傷或內在價值感的匱乏。當我們無法面對或處理內在的壓力、空虛、創傷或焦慮時,外在的刺激變成了一種短暫的緩解劑。當情緒升起,我就需要靠外界的某種「癮」來麻痺、舒緩。因此,不需要感到自責或羞愧。

成癮的心理根源
許多成癮行為源自早期經驗中的情感缺失、未被滿足的需求,或是長期壓抑情緒後的補償性行為。這些無意識的模式會在腦中形成固定迴路,使我們在壓力下不自覺地重複同樣的行為。即便當事人清楚知道某些行為對身體或生活有害,但卻難以停止,這正是潛意識的力量在發揮作用。
催眠不是控制人的工具,而是讓潛意識被看見的途徑。在催眠的空間中,我們會:
-
一起回到某些記憶裡,看看是什麼讓你開始依賴這些行為;
-
引導你與內在的自己重新對話,不是壓抑成癮,而是照顧那個需要的你;
-
幫你建構更有力量的自我形象,並練習用不同方式面對壓力;
-
有時,甚至只是一次深刻的理解,就足以打破長年來的「自我懲罰循環」。
我不會保證催眠可以一夜之間「戒掉」什麼,但我見證過:當一個人願意誠實面對自己,並在安全的陪伴下探索、釋放與轉化,真的能走出過去、重新定義自己的樣子。

成癮的改善,始於自願與意願
沒有任何方法能強迫一個人戒除成癮。催眠也不例外。真正的改變,來自當事人發自內心地渴望轉變。催眠療癒的力量在於陪伴、引導與開啟,但改變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當事人手中。這份願意,會成為通往自由的第一扇門。
如果你也正在經歷成癮的糾結,請你知道:沒有人可以強迫你改變,真正的轉化,是你自己選擇的。
你可能會懷疑自己、想逃避、懷疑催眠有沒有用,但只要你心中有那麼一點點的聲音說「我想要不一樣了」,那就是起點。
催眠療癒的角色,不是拯救你,而是陪你在黑暗中摸索,直到你找到自己的那一道光。

改變是需要時間的,但你不孤單
我知道,有時候你會覺得「我是不是又失敗了?」但請記得,每一次選擇停下來覺察自己,其實都在悄悄地改變大腦的神經連結。這條路不會一直順順利利,但每一步都值得。
當你累了,你可以休息,但不要懷疑自己的潛力。你有能力穿越這一切。因為你曾經有能力為自己跨出第一步,如果是需要找我充充電,隨時歡迎,我願意陪你一起走這段旅程,直到你不再靠「癮」來支撐下去,而是真正能自由自在地活出自己。
歡迎利用以下思考小工具做自我檢測
當「需要 > 想要」時,可能已經是警訊:
- 想要 是「我有選擇地去做」
- 需要 是「我非做不可,否則很不舒服」
一旦某個行為讓你失去了選擇權與自由意志,這就不再只是嗜好,而是一種依賴,甚至可能是成癮。有意識地選擇做一些事情可能「很酷」,但當你發現失去了自由意志,就不酷了。
成癮傾向的自我檢測指標:
指標 | 問題自我檢視 |
1. 無法控制 | 你是否曾試圖減少某個行為,但總是失敗?(例如:滑手機、購物、喝酒、性愛、社群、暴食) |
2. 情緒依賴 | 你是否在情緒低落、焦慮或壓力大時特別需要這個行為來緩解自己? |
3. 渴望強烈 | 即使沒有真正的需要,你是否仍反覆思考或渴望那個行為?(這裡的「需要」超越「想要」,是心理的佔據) |
4. 犧牲其他生活面向 | 為了從事這個行為,你是否開始忽略工作、人際、健康甚至金錢? |
5. 增強忍耐度 | 你是否發現自己需要越來越多(或越強烈)的刺激,才有一樣的滿足感? |
6. 內疚與後悔 | 行為後你是否常有羞愧、懊悔、甚至討厭自己的感覺?但仍會再次重複? |
7. 離開會焦慮 | 當你刻意中斷這個行為時,是否出現強烈焦慮、煩躁或空虛感? |
自我觀察小練習:
- 記錄一週內自己從事某個行為的頻率、情緒狀態、後續感受
- 寫下「如果我今天不能做這件事,我會有什麼感覺?」
- 試著斷開一天,觀察你的身體和情緒反應
感謝您的閱讀,如果你已經決定開始改變了,歡迎與我聯繫。透過催眠,我們可以一起深入你的潛意識,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真正的渴望與未被滿足的需要,讓你不再靠「成癮行為」來填補內在的空洞。
📩 想了解如何用催眠陪伴自己戒除依賴?歡迎與我聯繫,預約一對一諮詢。
